热点要闻

【我来讲校史】长春记忆(二)校报印刷背后的故事

有一种记忆叫大学,有一种情怀叫母校

2025年是学校建校70周年。党委宣传部(教师工作部)将陆续邀请部分师生校友,开设“我来讲校史”人物专栏讲述难忘的曲园记忆,展现不凡的曲园精神。首期走进长春记忆”(共七篇),倾听胡长春老师讲述的曲园故事。

       讲述人:胡长春,山东费县人,1963年出生,中共党员,聊城师范学院中文系1985年毕业。历任《曲阜师大报》编辑部编辑,安博体育·(中国)官方网站,登录入口党委宣传部副部长、部长,地理与旅游学院、音乐学院党委书记,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,学校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。

长春记忆(二)校报印刷背后的故事

我从1985年开始在《曲阜师大报》,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校报做编辑,寒来暑往一直工作了15年。期间经历了许多事情,至今难以忘怀。这里,我就把校报印刷的事儿说一说。

本来,报纸的印刷不是什么大问题。但是作为曲师大校报,在上世纪的90年代,印刷却成了一个问题。

校报自从1983年复刊以后,一直都是在学校印刷厂印刷,质量也还不错。可是,随着印刷技术飞速发展,到上世纪九十年代,“告别铅与火,采用光与电”,激光扫描胶版印刷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铅字印刷。全省高校校报也大都采用了激光胶印,使得字号字体更加秀美,报纸版面设计和视觉效果变得更加时尚和美观。

由于我校校报依然采用传统的铅字印刷,虽然我们在采访编辑写作和版面设计等方面竭尽全力,但在一次全省高校校报的评比中也只获得了良好等级。这极大地刺激了校报全体同仁的职业自尊心。

鉴于学校印刷厂一时间难以更新印刷设备,校报同仁在领导支持下,下决心走出校门,到有条件的专业报社印刷厂去寻求帮助。

于是,在1995年前后的近两年里,我和校报编辑部的瞿鸣恺老师承担了到校外印刷的任务。

忘不了,每当每期校报审稿完毕,在设计好版面之后,我们一老一少结伴同行,拉着装满报纸的行李车,挤在拥挤不堪的公交车上,先后奔波往返在去泰安日报社和济宁日报社印刷厂的路上。

忘不了,为了保证尽快印刷按时出版,我们笑脸相迎,跑负责厂长跑工人师傅,下到打字车间和印刷车间,与工人师傅打成一片。

忘不了,寒来暑往,四季轮回,我们早出晚归,披星戴月,有时候饿了就到路边摊吃一盘包子,喝一碗鸡蛋汤,感觉是那么满足,就像吃了特别美味的山珍海味一般。

时光飞逝,日月如梭。一眨眼过去了30多年,新质生产力日新月异,网络传输数字传媒不断超越,印刷技术更是不可同日而语。        

作为一名老宣传和校报工作者,我打心眼里为现在校报同仁的便捷改善的工作条件而高兴,为校报的采编质量和精美印刷而钦佩,更为各种新型传媒的兴起而振奋不已。